首頁 / 大學 / 知識講義

深度解讀陸金所退出P2P、微粒貸降價、花唄規模利潤雙降

融寶互聯 時間:2019-07-20 17:11:16 閱讀:3714

最近行業內新聞比較多,隔幾天朋友圈就是一波刷屏。

先是螞蟻花唄規模和利潤大降,緊跟著是微粒貸降價,前天又傳出陸金所擬退出P2P。

各式各樣的文章很多,多角度、全方位的在評論事情的各個方面。深度報道也不少,每篇洋洋灑灑數千言。

但,都沒寫到點子上。甚至得出的結論和事實南轅北轍。

一件件事說吧,爭取最短的篇幅講清楚。

1、陸金所擬退出P2P

時間倒序,先說陸金所擬退出P2P。

很多文章都在寫監管三降要求,備案無望,對P2P行業前景表示擔憂。另外一些文章在談陸金所歷史沿革,平臺規模、投資估值及上市情況,后續消金轉型等。

不能說不對,只是實際價值不大??赡苓€會引起圍觀群眾的莫名恐慌——陸金所的會員轉讓專區長期缺少標的,但前天新聞出來后,暴增幾千條轉讓。

首先,陸金所退出P2P這樣的用詞是不準確的。2015年底開始,陸金所已經開始多元化,除了P2P外,理財、基金、信托、私募、資管計劃逐步上架。2017年P2P政策趨嚴后,銀行存款倒流、信貸、保險成了推廣重點。

從2018年到2019年,陸金所這個法律上的概念作出了拆分:基金、理財和資管計劃從法律關系上屬于陸基金,保險屬于平安保代,這些都是代銷類產品。只有網貸屬于P2P范疇——它的名字叫陸金服。

所以,從法律關系上只能說是陸金服擬退出P2P。

另外,陸金服的在貸余額是984.2億,并不是很多文章寫的3750億。3750億是累計交易額,并不是當下時點的在貸余額。

一些文章把前段時間監管駐場檢查平安集團和陸金服退出P2P的新聞放在一起,臆測陸金服風險出了大問題。這就不負責任了——你不用讓人相信,但只要讓人懷疑就容易引起騷動。為了一點流量故作驚人之語,甚至可能引起投資人踩踏式逃離,造成不必要的風險,實在不應該。

據我了解,這兩件事并無太多關聯。

P2P備案的事,陸金所一直在做各種努力。上海監管對P2P備案一直持謹慎態度,由于上海備案困難,陸金所在深圳布下了第二個點,一旦上海備案受阻,希望在深圳備案,擬用深圳的法律主體繼續開展P2P業務。

但是,目前看來,全國一樣嚴。

這樣的結果,陸金所是預料到的,它一直在做兩手準備。這兩年部署的銀行產品、保險、基金、資管、私募、貸款占比越來越大,新發生業務中P2P占比不足10%。

有什么好擔心的?壓根就不是突發事件,并且早就做好了各種準備。

2、微粒貸降價

作為互聯網消費信貸的標桿,它的降價關注度當然很高。

很多文章把它解讀為微眾銀行響應監管號召,主動降低利率回饋用戶。

這樣政治正確的話,當然沒錯。

但,實際情況比這復雜得多。

微眾銀行的利潤當然高,監管當然也希望銀行承擔社會責任,讓利于民。

只是,微粒貸表內信貸余額1000多億元,降價2%-3%,就是讓出純利20-30億元。在管信貸余額3000億元(含聯合貸它行信貸余額),降價2%-3%,就是讓自己及合作行純讓利60-90億元。

單單解釋為響應監管號召,屬于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。

實際上,單純為了解決利潤過高問題,只需要提高支付給騰訊的客戶引流費就可以了,哪需要真的讓出幾十億純利潤來。

商業機構的商業選擇,必須要符合商業邏輯。

實際情況是,從去年年底開始,隨著越來越多有實力機構的加入,特別是大行及其他巨頭的入場,市場已有玩家的消費信貸增速放緩了。

雖然互金網貸機構在收縮,但是互金網貸機構的總體量還不如一家大的城商行,更別談現在入場的何止是大的城商行,半數國有行和股份行都進入了?;ヂ摼W巨頭們更不用說,你現在能舉出幾個沒進入互聯網貸款領域的巨頭?

一群人在爭搶客戶,各家的增速當然放緩了,作為行業的排頭兵,受影響自然更大。降價,不是為了單純的讓利,而是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。趁著競爭對手還未做大時,快速擴大市場,同時守住存量市場份額。

另外一點,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不良從去年年底開始,緩慢走高。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互金機構整治導致的多頭蓋不住蓋子的問題,有多家機構入場對客戶過度授信的問題,有競爭激烈客群下探風險升高的問題。

微粒貸現在風險升高了沒有,未見官方數據,不能臆斷。從2018年財報來說,對比過往也有增加。但作為行業排頭兵,它的風險即使增加,也屬于較好水平,這點不用擔心。

只不過,繼續下探,難度就不小了。出于數據保護的原因,騰訊給到微粒貸的數據限制越來越嚴,微粒貸已經開放了近2億客戶,如果激進的快速下探客戶,風險太大。

既要維持穩健的風險策略逐步下探客戶,又要業務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環境中保持高速,降價是一個自然而又合乎商業邏輯的正常選擇。

3、花唄規模利潤雙降

一周多前,我被這樣的一則新聞刷屏

“螞蟻花唄最新業務數據顯示,截至2018年末,花唄表內貸款余額為112.8億元,同比2017年末減少25億元。

同時,營收和凈利潤均大幅縮減。2018全年,螞蟻花唄的經營主體螞蟻小微小貸公司營收23億元,同比2017年的66億元縮減超過65%;凈利潤也從2017年的34.2億元下滑89%減少至3.67億元?!?/p>

隨后,各種解讀就出來了,比如花唄不良爆倉啊,比如支付寶份額下降啊……否則如何解釋花唄規模、營收、利潤的斷崖式下降?

新聞說的數據當然是事實,但只是你看到很小一部分事實。

新聞中的數據來源,出自花唄最新一期100億的銀登掛牌資產轉讓,是需要披露的必要資料。

不是什么內部爆料,更不是什么深度調查,復制粘貼而已。

花唄業務真的萎縮了嗎?當然不是。萎縮沒萎縮,你和你周圍的人完全感受得到。

那為什么表內貸款余額下降了呢?那是因為花唄目前從自營大量轉為銀行在放款,根本不占花唄自己的表。

即使不看銀行放款,花唄表內余額這個概念也沒有任何參考意義,因為花唄總共發行了170單ABS產品,募資總金額4644.8億元。持續的進表出表,用表內余額去衡量花唄業務是否萎縮,是非??尚Φ?。你相信幾億人在用的產品,真實規模只有112.8億元?

那營收和利潤為什么也萎縮了呢?

那是因為業務模式變了。出于監管對杠桿的嚴格管控,原來的花唄是自有資金放款,收入是全量的利息收入,自己承擔風險?,F在的模式是銀行放款,銀行承擔風險,銀行收取客戶利息后支付花唄渠道引流費。這樣的模式下,花唄的營收當然降低了。

利潤的降低要話分兩頭。一方面由于銀行的參與,花唄必須分出一部分利潤給到銀行,否則沒有利潤沒有銀行愿意玩。另外一方面,我就不多說了,花唄需要公布的時候,自然會公布。我沒那么八卦,不會去挖別人合法合規前提下的交易結構。只能說,單獨看花唄運營主體的利潤是不客觀的。

至于不良問題,不用我去分析,都發170單ABS了,隨便翻翻數據就知道風險是平穩的。

花唄的新聞,本質是沒有任何新聞。??

評論

還未登錄?馬上去 登錄 后評論

全部評論總共{{comment.total}}條
  • {{item.c_AuthorUsername}} {{item.c_CreateTime}}

    {{item.c_Content}}

    {{item.c_ReplyCount}}
    • {{item.c_AuthorUsername}} {{item.c_CreateTime}}

    沒有更多了

    還未登錄?馬上去 登錄 后評論

沒有更多了

台湾佬中文娱乐网欧美色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