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近期,通縮到底是否開始,是上周專家、券商報告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。
4月11日,安信證券發布《我國會通縮嗎?》,其結論是,國內經濟弱復蘇的方向沒有逆轉,未來CPI繼續下行的空間可能有限。
通縮真來了嗎?錢都去哪里了?好消息是,當下還算不上真正的通縮,壞消息是,通縮可能真的在路上。
2023年4月,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,3月份CPI環比下降0.3%,同比上漲0.7%;PPI環比繼續持平,同比下降2.5%。
中國經濟過去態勢,CPI和PPI往往都是同比上漲,這個不太符合習慣的數據,讓不少專家驚呼通縮來了,引發討論。
其實,CPI雖然走低,畢竟仍高于零,正確說法應該是“通脹走低”,但如此說缺乏新聞點,說“通縮”就驚悚多了。
3月CPI同比下行,一是受鮮菜和燃料價格拖累,前者是天氣轉暖、產量增加,后者是國際油價下跌;二是耐用品消費較為低迷,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價格同比分別下降3.3%和2.2%。
但與此同時,飛機票、賓館住宿、交通工具租賃費、旅游價格分別上漲37.0%、6.1%、5.9%和5.3%,漲幅均有擴大。
宏觀層面上,疫情限制解除后,服務消費恢復顯著好于商品消費,服務價格漲勢也好于商品價格。
4月12日,華安證券發布《CPI雖弱,但或許還不必定性為“通縮”》,該報告指出,核心CPI雖仍處于低位,但同比多增,環比持平,說明經濟復蘇的斜率再次被驗證,而旅游消費及服務業依舊扮演關鍵角色。
三年間恍惚彈指而過,難道中國經濟就指望旅游了?
從消費者的切身感知來看,最近旅游、酒店消費好像的確又漲了。
今年一月以來,人們最普遍的感受是機票和酒店價格一路“狂飆”。
根據攜程平臺數據,截至4月14日,“五一”期間出行的國內單程機票含稅均價為1206元,跨境機票均價為2497元,較2019年同期均價分別高出54%、67%。
作為今年第一個五天跨度的小長假,伴隨著出游熱不斷攀升,多個熱門旅游景點的住宿價格亦水漲船高。
例如,迪士尼宣布,從6月23日起將迎來第四次漲價,即便如此,最近,涌金君發現,每天天不亮迪士尼門口就排起了隊,人們的熱情并沒有受到影響。
據媒體不完全統計,相較于平常,熱門旅游景區住宿價格普遍翻了1~3倍,部分網紅景區的住宿價格更是翻了5-7倍,但價格翻漲并沒有“嚇”退游客熱情,多住宿預定平臺均顯示五一已滿房。
不難看出,沒有了疫情的束縛,接下來的國內五一假期必然會帶動超漂亮的消費旅游數據,一切都在迅速恢復。
近日,甚至有資本向旅界表示長春引導基金 (長春市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)說領導定了要投文創 (娛樂,文旅)方向的GP,政策春風有望再次回歸沉寂良久的文旅賽道。
從三年疫情到后疫情時代,三個半月時間,40萬億元的新增M2和十幾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如籠中猛虎率先釋放在了旅游產業。
02
為何2023年是旅游行業的復蘇在引領國內經濟好轉?
2022年12月,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最新發布的“防疫新十條”,人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不斷累積,加上一些在疫情期間觸發的新需求,從而會引發“補償性”消費。
但在這樣一種奇怪的經濟環境中,國內游瘋狂復蘇,出境游依然遇冷,同一行業的不同境遇呈現出“K線復蘇”趨勢。
“K型復蘇”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復蘇,即“K”的兩臂一部分向上生長、一部分向下墜落,同一行業的不同部分以不同速度、時間或程度復蘇,形成分叉走勢,類似字母K。
回歸旅游行業的復蘇,亦呈現有的地方甘霖充沛、有的地方干旱枯竭。在總量復蘇下,掩蓋了很多事實和問題。
具體到中國出行市場,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,市場回暖備受期待,旅游業今年或將迎來更大幅度復蘇,很多“被推遲”的出游計劃亟待在清明和五一小長假釋放。
但值得一提的是,疫情讓中國旅游行業出現顯著變化,卻也呈現出了一定的“K型”復蘇趨勢。
旅界總結五一前國內的旅游趨勢為:
一是本土跨省旅游恢復速度較快,而出境游則恢復速度緩慢;
二是云南、海南等旅游資源優質的旅游目的地迎來人潮,周邊景區、民宿,疫情期間爆火的露營、飛盤反而受到沉重打擊;
三是旅游支出增長較快,部分經濟增速出現“V型”反彈,而居民收入增速依然恢復較慢,長周期的旅游消費依然疲弱;
四是旅游的下沉市場迅速開發,旅游企業加速推進下沉戰略,其付費用戶數量實現逆勢增長,但價格敏感性用戶增加,以至于“特種兵旅游”反而爆火;
五是本土精品線路興起,小而美、小而精的品質旅行成為旅游消費回流的重要去向,大型旅行社的團隊游產品相比頗為平淡。
此前,麥肯錫研究顯示,不同市場的旅游業復蘇速度會有不同。
全球旅游復蘇會很緩慢,并由各國對國內旅游和非航空旅行(鐵路、公路等)的基本依賴性所驅動。同時由于安全因素,旅游支出可能會上升,但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可能要到2024年。
IMF亦指出,后疫情時代的世界旅游,本土旅游市場比國際旅游市場更大。
能否拿到融資成為一些企業生命線,當下信貸放松,大的企業尤其是國企有機會拿到更多貸款,卻沒有因為沒有好的投資機會而裹足不前,而大量中小旅游企業仍舊沒有得到充分的服務,且不說它們是否有擴張負債表的欲望。
這種情況下,大量信貸所產生的存款并沒有流動起來,而是大量停留在賬面或者購買了理財產品,即大家熟悉的所謂金融空轉現象。
通縮或者通脹,不僅是價格的變化,背后其實也有著對于未來資產走勢的信心。
對于中國文旅、酒旅產業而言,當走過類似青春期的高速增長后,能否持久才是關鍵。